华南深圳: 4008006718

业务经理:18057283715 何先生

华中武汉:18057283715 何工

首页 > 新闻中心

18岁参加抗美援朝这位崇明老兵的故事很特别

时间: 2024-03-22 05:26:59   来源:乐鱼官网

  老兵张锦泽18岁参加抗美援朝,作为一名文印工作者,他奋战的阵线上没有横飞的炮火,却也同样紧张激烈。

  宣传阵线年,张锦泽出生在崇明建设镇,在那里他度过了童年。因父亲早逝,他和姐姐全靠母亲做些小本生意抚养长大。虽然生活条件艰苦,张锦泽自幼聪颖懂事,学习成绩优异,因而得到推荐,进入崇明中学免费就读。

  校园里,他和一群同样苦出身的孩子一起租住、做饭,彼此关怀照应。这段经历,不仅让张锦泽收获了友谊和精神上的支持,也在他心中播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。

  1949年5月初,第三野战军兵锋抵达上海。经过16天的艰苦攻坚,这座东方明珠终告解放。随着人民军队进驻,城市秩序和群众生活大大改善;战士们整肃威武的军容更是让有志青年们心潮澎湃,渴望投身到解放同胞的队伍中去——张锦泽便是其中的一员。城内战斗一平息,他便自愿参军,成为了人民第20军的一员。

  然而,现实和他预想的不一样,此后20军并未继续南下,而是驻屯上海,部署警备工作,以保障上海新政府接管城市工作的顺利实施。在后续考察中,年纪尚小、文化水平又相对不错的张锦泽,被选入了政治部的秘书科,成为了宣传阵线上的一名小学徒。

  人民军队是开展政治宣传学习、普及知识文化的重要阵地,文件印刷的需求很大。然而,那个年代高效省力的印刷设备十分缺乏,通常只能依靠工作人员手动“制版”。“我们用的是‘钢板铁笔刻蜡纸’的方法。”张锦泽回忆道——这一工艺,需要将布满小方格的蜡纸铺展在钢板上,手握铁笔,在蜡纸上细细书写;书写完毕后,将空白纸张置于蜡纸下方,便能够直接进行油印。原理不复杂,实操却非常考验手艺,容错率更是极低。好在,经过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傅传帮带,加上张锦泽从小做事踏实仔细、字迹清秀,进入部队后更是学习热情高涨,没过多久,他的技术便非常纯熟,连师傅也啧啧称奇。

  1950年,美国主导的“联合国军”悍然越过“三八线”,向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进犯。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和国土安全,中央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。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作为王牌之师,成为最早跨过鸭绿江的部队之一。

  “10月份,我随军离开上海,来到山东兖州一带整训,后来又前往吉林省通化市驻扎。”张锦泽回忆道,“作战部队11月上旬就赶赴前线,作为主力参与到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;1950年底,我所在部也从通化市集安县进入朝鲜,向20军大部队会合。”

  当时,“联合国军”牢牢把控着空中优势,对我志愿军后勤线路频繁袭扰,造成不少损失。为稳妥计,志愿军战士们昼间隐蔽、星夜行军,让敌机抓了瞎。“进入朝鲜,虽然离火线还远,但大家都有了战争的紧张感。”张锦泽说,“为了赶上大部队,我们每天趁着黄昏出发,翻山越野,天快亮时抵达目的地,一夜最多行军八九十里。”即便如此,偶尔还是会遭遇敌机,当降落的照明弹将旷野照亮得仿佛白昼,害怕情绪也难免滋生,但战士们心中,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始终不曾动摇。

  战事频仍,战线也随之变化,在朝鲜的日子里,就没有安稳可言,三天两头便要行移。人在途中,本职工作也不能放松,“前方战事激烈,各种文书、通报、宣传材料的印刷极度要求时效,我们晚上到达临时驻扎地,短暂休息后,就紧接着开展制版、印刷工作。”张锦泽说,御寒的棉衣已经相当厚重,工作所必要的器械分摊到每个人肩上,最起码也有二三十斤,负重行进加上持续工作,实在是非常劳累。

  朝鲜的冬天极度严寒,给崇明长大的张锦泽带来了深深震撼。身穿笨重的棉衣跋涉在异国的雪原里,连呼出的空气也迅速凝结;冰冷的双手好不容易捂热了,便又要攥着铁笔刻画一个又一个蝇头小字。饮食则基本只有高粱米和煮雪水,条件非常艰苦。然而,这群战士们从信仰汲取力量,将困难一一克服,准时达标地完成了各项命令。

  “当时我们还主要负责20军的军报,也就是《建军报》的制作印刷工作。”张锦泽说,每天,战地记者们会将文稿捎回,带来前线的一手情况,他们就负责将新闻和宣传材料、技战术总结等印发全军。“要说艰苦和危险,我们毕竟身处后方,跟一线参战部队远不能相比。”张锦泽感慨地说。

  在彪炳史册的长津湖战役中,志愿军20军作为绝对主力和王牌,与美军精锐死磕到底,取得了卓著功勋,更是涌现出杨根思等一批战斗英雄。张锦泽每天通过文字了解到前线战斗的发展细节,内心感动之余,也下定决心,以更高标准做好自己的份内事。

  在艰苦工作的磨砺下,不过十八九岁的张锦泽迅速褪去青涩,成为了文印组的组长。1951年底,张锦泽从朝鲜回到祖国,继续在教导团从事相关工作。

  经过短暂的休养,20军教导团来到浙江宁波,主要任务从战争转向生产建设。张锦泽也参与到办立文化学校、在军队内外传播文化知识、开展扫盲运动的全新任务中。此后,张锦泽接受调动,先后在人民多个军种、多支部队中担任文化教员、宣传干事等相关职务,为基层指战员上文化课,帮他们提升综合素养,从而在建设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。近二十年间,张锦泽走遍大江南北,足迹遍布浙江、上海、武汉、重庆等省市。

  从小时候起,张锦泽就有了青梅竹马,两人家住不远、熟识已久,对彼此一直暗怀情愫。1960年,张锦泽回乡期间,与女孩结为夫妇;自那以后,两人无论身处何方,始终相濡以沫。

  1974年,张锦泽从人民空军33师退役,之后转业回到家乡,进入崇明印刷厂工作。褪去军装,张锦泽并没太多落寞,他将每一段旅程当成组织和人民对自己的安排;在印刷厂期间,张锦泽依靠丰富的工作经验,很快赢得了干部职员的信赖,为崇明印刷事业做了不少实事。后来,根据崇明发展需要,他又参加办立技工学校,先后担任主任、校长等职务,为家乡培养了许多电力、机械等领域的技术人才。

  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,这位崇明老党员、老战士衷心祝愿,党的事业蒸蒸日上,伟大祖国繁荣昌盛,家乡的发展也慢慢变得好。